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

卑南溪出海口(2016年5月1日)

卑南溪出海口(20160501)
  卑南溪是台東市三條主要溪流中的一條,每天都有不少車輛透過中華大橋橫越這條溪流。台東市和這條溪流的關係非常密切,整個台東市的平原就是卑南溪、太平溪和利嘉溪的沖積扇平原。推溯更古老的年代,還有挖土出來的卑南文化人遺址,也是和卑南溪有密切的關係。台東市以往被稱為沙城,更是不能脫離這條溪流的影響。
  從中華大橋往卑南溪溪床上看,一塊塊的水池是非常顯眼的。這是台東縣環保局為了防制風吹砂而進行的水覆蓋功法,整個計畫名稱叫做"卑南溪風砂揚塵防制計畫"。卑南溪的出海口,除了這個水覆蓋功法而施作的水池之外,在二岸的護堤更有一些水利工程設施,像右岸靠近中華大橋處,有二個大型的"水制",上面還種有木麻黃樹。出海口另有方格狀的水泥設施,名稱我就不知道了。
  卑南溪以中華大橋分界,出海口方向的溪床明顯沒什麼植被。可見到的綠帶是西瓜田,而像象草這種沙洲上常見的強勢植物,或者是秋天一到就會開滿白花的蘆葦,幾乎都看不見有大面積的植物群落,這應該是施作水覆蓋功法導致的結果。沒有植被的卑南溪出海口,對生態的影響就是棲地單一化,直接影響的結果就是物種單一化。卑南溪左岸接近出海口處,有一塊自然形成的水域,不是水覆蓋功法所形成的水池。自然形成的水域和水覆蓋功法所形成的水池有什麼差異,從直接的觀察上明顯可見的是,水覆蓋功法的水池會有人工堆築的土堤,台東縣環境保護局的網站上,還有每個月施工的進度可查詢。這意指水覆蓋式的水池,常常被人為的機具擾動,要有植被大面積生長,是不太可能發生的。像接近西瓜田處的溪床,因為沒有水覆蓋功法水池,溪床上明顯可見稀疏的蘆葦形成綠帶。
  除了植物的分佈可以很直覺的觀察出差異外,另一個可以觀察的就是溪床的地形。自然的溪流因為溪水流動時,不同時節水量的多寡不一,很自然會沖刷或堆積土砂形成深淺不一的環境。像左岸出海口處那一塊大面積的水域,水域接近岸邊時可見平緩的沙地出現,而水覆蓋式功法的水池,每一塊水池和另一塊水池的交接處都是單一化的人工土堤。對水中生物而言,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棲地環境,成魚和魚苗的棲地環境也是有不同的需求。如果沒有適合的棲地存在,那麼依賴某種地型特性的生物就無法生存。
  如果卑南溪出海口左岸這一塊水池,能不受人為的干擾自然形成有植被的環境,並且保留河道自然的地型變化。那麼這一處有可能會形成生物多樣性聚集的天然棲地,讓卑南溪的生態更豐富,成為一處物種保育的棲地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