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

新港瀑布(2016年5月28日)

新港瀑布(20160528)
  學校的同事曾告訴我,蔴荖漏步道值得一看,所以我一直放在心上,如果有空一定要來空拍。今天放棄到臺麒礦場後,回途中就想,等一下順路就會經過蔴荖漏步道,不趁這個機會,還要等到什麼時候。
  剛騎上往蔴荖漏步道停車處的上坡段時,那坡度可是會讓人嚇一跳的。說到這,我就不得不說起我和多良國小那段可怕的車道的故事。話說,我八十四年在多良國小實習時,多良國小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。當時,從現在的一樓新校舍也就是木工坊之處下坡,人坐在駕駛座上,眼睛可是祇看到前方的天空,完全看不到下坡的路面。現在那一處的下坡段已經是擴寬又稍微平緩的了。所以呢,蔴荖漏那段上坡段是嚇不到我的啦。
  騎不了多久,有一處又像工寮,又像小廟的鐵皮屋,一群猴子看到我匆匆忙忙的逃離現場。水泥道的盡頭是草磚,然後行經一棵大樹,開始步道的起頭,我沒有走進去。我是來空拍的,目標是那個瀑布。蔴荖漏的步道,似乎是貼著山壁興建的,這條步道有沒有故事,有待去挖掘。我一眼看去,祇在山壁上隱隱約約的看見步道的樣子。
  空拍機飛上去,向著瀑布的方向飛去。這處的植被挺茂密的,下方的溪床並不開闊,然後,我發現我追蹤的溪流,竟然不是通向瀑布,而且盡頭處山壁有崩坍的土石。或許是因為我到蔴荖漏步道口的時間是下午二點出頭,整個步道停車場就我一台機車,不知這個蔴荖漏步道在平日的遊客人數多不多。在空拍的那段時間,周圍的鳥鳴不停,對岸還有傳來山羌的叫聲。我這一天裡,看了不少山羌的腳印,便便也不少堆,可以證明成功這一處山區的山羌數量一定不少。

富家溪中下游(2016年5月28日)

富家溪中下游(20160528)
  今天根本就沒有打算拍這個。
  空拍一年多了,每個月都出動至少二個假日。今年自三月以來,視野的展望都很不理想,今天的大晴天讓我一定要出門去。
  自己一個人掌握行程的好處就是,我要幾點出發都可以。近十一點才出門,大中午的太陽熱到受不了。我比較在意的是路上不要有太多車,我空拍的時候最好不要有人在旁邊。
  本來,今天要拍成功的礦場,也真的騎車到成功去了。在成功鎮上,還用 google map 查了路線圖,於是就上山了。沒有想到,路況爛到連機車都無法順利通行。我甚至是下車徒步走了一小段山路,最後還是放棄第一個空拍目標-臺麒礦場。心裡很不甘心,就跑到聖武宮去空拍富家溪啦。
  從聖武宮飛出去,一直往三仙橋的方向前進,空拍機最多就祇能接近二公里。到達最大的橫向極限後,就往起降點回來啦。話說,這山上什麼宮的可真是不少,當初拍成功旭塔時,也是在海巡宮上拍的。至於為什麼要拍富家溪,也是有原因的,因為富家溪是比西里岸部落的傳統領域,我曾答應要再記錄富家溪的狀況。
  對我而言,富家溪的環境是非常陌生的,這一次的空拍祇能大致上以大範圍地型來記錄,我自己還抓不到記錄的焦點該放在何處,日後還要再和環資中心的朋友好好討論看看。

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

卑南溪出海口(2016年5月1日)

卑南溪出海口(20160501)
  卑南溪是台東市三條主要溪流中的一條,每天都有不少車輛透過中華大橋橫越這條溪流。台東市和這條溪流的關係非常密切,整個台東市的平原就是卑南溪、太平溪和利嘉溪的沖積扇平原。推溯更古老的年代,還有挖土出來的卑南文化人遺址,也是和卑南溪有密切的關係。台東市以往被稱為沙城,更是不能脫離這條溪流的影響。
  從中華大橋往卑南溪溪床上看,一塊塊的水池是非常顯眼的。這是台東縣環保局為了防制風吹砂而進行的水覆蓋功法,整個計畫名稱叫做"卑南溪風砂揚塵防制計畫"。卑南溪的出海口,除了這個水覆蓋功法而施作的水池之外,在二岸的護堤更有一些水利工程設施,像右岸靠近中華大橋處,有二個大型的"水制",上面還種有木麻黃樹。出海口另有方格狀的水泥設施,名稱我就不知道了。
  卑南溪以中華大橋分界,出海口方向的溪床明顯沒什麼植被。可見到的綠帶是西瓜田,而像象草這種沙洲上常見的強勢植物,或者是秋天一到就會開滿白花的蘆葦,幾乎都看不見有大面積的植物群落,這應該是施作水覆蓋功法導致的結果。沒有植被的卑南溪出海口,對生態的影響就是棲地單一化,直接影響的結果就是物種單一化。卑南溪左岸接近出海口處,有一塊自然形成的水域,不是水覆蓋功法所形成的水池。自然形成的水域和水覆蓋功法所形成的水池有什麼差異,從直接的觀察上明顯可見的是,水覆蓋功法的水池會有人工堆築的土堤,台東縣環境保護局的網站上,還有每個月施工的進度可查詢。這意指水覆蓋式的水池,常常被人為的機具擾動,要有植被大面積生長,是不太可能發生的。像接近西瓜田處的溪床,因為沒有水覆蓋功法水池,溪床上明顯可見稀疏的蘆葦形成綠帶。
  除了植物的分佈可以很直覺的觀察出差異外,另一個可以觀察的就是溪床的地形。自然的溪流因為溪水流動時,不同時節水量的多寡不一,很自然會沖刷或堆積土砂形成深淺不一的環境。像左岸出海口處那一塊大面積的水域,水域接近岸邊時可見平緩的沙地出現,而水覆蓋式功法的水池,每一塊水池和另一塊水池的交接處都是單一化的人工土堤。對水中生物而言,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棲地環境,成魚和魚苗的棲地環境也是有不同的需求。如果沒有適合的棲地存在,那麼依賴某種地型特性的生物就無法生存。
  如果卑南溪出海口左岸這一塊水池,能不受人為的干擾自然形成有植被的環境,並且保留河道自然的地型變化。那麼這一處有可能會形成生物多樣性聚集的天然棲地,讓卑南溪的生態更豐富,成為一處物種保育的棲地。

知本溼地(2016年5月14日)

追蹤水泊面積(20160514)
  今天是世界賞鳥日。
  今天的陽光真好,熱到讓人受不了。我又回到四月三十日記錄知本溼地的起降點,原地起飛再次記錄知本溼地。若我不知道五月八日當天,知本溼地又被人挖渠洩水,光是從今天空拍記錄的水域面積而言,還是比去年同時間的水域面積可喜。
  知本溼地,本年度第一次被開挖渠道洩水。五月十日那天,我從荒野台東 FB 社群知道這件事,原來,在五月八日那天有怪手在知本溼地木麻黃林最南端處,挖了一個水道,讓知本溼地的積水流入大海。這一處,從我開始空拍記錄知本溼地的水域面積後,私下命名為出海口。命名為出海口沒什麼特殊用意,祇是為了自己寫文章時方便。出海口這一處呢,在去年總共發生二次池水流入大海的現象。第一次是去年農曆年後被開挖水渠洩水,知本溼地的水泊面積消失,祇剩下不斷流入大海的水道。直到去年四月二十六日回填水道,知本溼地又再度出現水泊水域。第二次是去年七月初蓮花颱風過境,大概是在七月八日那天出海口處又出現水道。有網友認為這是溼地水滿溢流,自然形成水道渲洩溼地的積水。我在去年七月九日、七月二十四日記錄知本溼地時,出海口的水道一直存在,知本溼地那時的水泊面積也一直減少。直到八月初蘇提勒颱風過境後,台東鳥會的夥伴就張貼訊息,說出海口的水道被海浪沖積海砂回填了。從那時起,知本溼地就慢慢的積蓄水量,水域面積不斷增長。即使是十一月、十二月進入冬季後,因為射馬干溪湍急的溪水不斷流入知本溼地,讓溼地在台東被視為乾季的冬天,也持續不停增加水域面積。
  自五月十日知本溼地被開挖水道的消息傳出後,當天晚上公共電視就播出這一則消息,另外荒野台東分會分會長咸豐草及議題組組長小月桃 、台東鳥會烏頭翁及另一名幹部,一起會同卡大地布長老林金德及部落幹部進行討論,如何因應一直出現的開挖水道事件。五月十一日,林金德長老就在 FB 發佈了下面的訊息:
一、和農戶商討調結溼地水位的方法,避免再次發生人為開挖水道的事件。
二、向縣府、市政府及民意代表陳情,將知本溼地列為台東重要溼地。
三、向中央有關單位及台東縣的立委陳情,將知本濕地列為「國家重要濕地」或「地方重要濕地」。
四、若政府相關單位及代議士不願協助或不作為,則不得不走上街頭,取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援。
  上面四點,是我自己依照林金德長老的文章節錄的重點。
  從五月八日這一次的開挖水道事件,我更清楚的看見台東縣政府對所謂的環保是什麼心態。在 FB 上,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立場的朋友,我當然也不例外。所以呢,我常從我的 FB 朋友分享的貼文中,看見本縣縣長是如何宣導,在他任內他所做的對於環保的政績。比方說:智慧都市、國際都市、節能都市的宣導短片,更多的是縣長大力宣揚的台東觀光資源短片。說實在的,看了那些短片後我自己覺得非常汗顏,怎麼一樣用空拍影像,我拍出來的東西就是入不了大堂之境呀。好吧,我自己技術爛不是重點。重點是,我從來沒看過任何短片,是以台東縣政府維護棲地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宣導片。五月十日公視採訪副縣長大人的新聞中,副縣長大人自己說:"不能確定是溼地。"我想,"不能確定是溼地",若改為"目前被稱為知本溼地的水泊,不能替縣政府爭取半毛錢,我確定這不是台東縣政府所想要的溼地。"我若是這樣解讀,會不會比較直白一點呀?一個一直以自己的政績是節能減碳、國際都市為自豪的縣政府,連國際鳥盟在2004年就把知本溼地劃設為「重要野鳥類棲息地」(編號:IBA-TW040)的既成事實下,還不認為知本溼地就是重要溼地。我覺得,這不就是政客單純的思維-維護知本溼地又不能替我爭取任何的好處,我為什麼要去管知本溼地被開挖水道、知本溼地乾涸、知本溼地被傾倒垃圾。這跟我的政治"錢"途有半毛錢關係嗎?
  農民開挖渠道洩水,這很單純,就祇是因為擔心知本溼地的水太多,怕水漫過農地造成損失。我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空拍記錄中,就看見了北側荖葉園東面的草地,積滿了不少水。農民要保護自己的農作損失,所以去開挖了水道洩水,這反應了什麼事實。我覺得,這就是台東縣政府不重視棲地環境保護的事實。其實,要避免知本溼地水太多以致於漫流入附近農民的農田,祇需要在目前溼地的西側雜木林帶,用怪手挖地來形成蓄水區,不就解決了。被稱為活水湖的人工湖是怎麼來的?是花了多少錢挖出來的?是哪個單位挖的?除了花多少錢我目前不知道,其他二個答案,很簡單吧,不就是台東縣政府。那麼,在知本溼地西側的雜木林帶,選定一個區域來開挖蓄水池,如果縣政府不願意出錢,我覺得,光憑台東鳥會和荒野台東分會這二個民間單位,隨便辦個活動,號召關心知本溼地的人捐錢出力,很容易就解決掉農民擔心知本溼地水太多的問題了吧?去年四月二十六日三台怪手挖砂回填水道的活動,不就是台東鳥會和荒野台東分會出的錢。可是,可是,有太多的可是,連台東縣政府都以還在和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上訴為理由,拒絕承認知本溼地是重要野鳥棲息地的事實之下,任何人或民間單位自行到知本溼地動用大型機械施工,會不會造成違法事實以致於官司纏身,憑我沒什麼法學常識,又沒有對這個議題多加研究的事實之下,我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。
  從今天的空拍記錄中發現,目前水域的面積和四月三十日比較起來,並沒有太大的出入。在靠近水泊的第一條小徑以東,原本的椰林區還是維持在草澤的狀況,第二條小徑一樣可以見到和四月三十日當天已經存在的積水區域。若要找尋被開渠洩水後的現象,就要從整體溼地水位下降來觀察。 希望這些記錄能幫助大家更了解知本溼地的現況,如果這些影像資料能夠成為保護知本溼地的工具,歡迎大家自行下載相關影像資料。

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

知本溼地(2016年4月30日)

不斷增加面積的水泊(20160430)

  去年四月二十九日,我有到知本溼地空拍。那時正好是去年四月二十六日台東鳥會和荒野台東分會合辦"為知本溼地療傷,讓鳥兒回家"活動後的第三天。一年後,我在去年四月二十九日的起降點,原來的椰林後方,現在已完全納入水域範圍。對我而言,這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。

  從去年三月十四日,我從半月型水泥廣場首飛知本溼地以來,我總共找過七個不同的地點當我的空拍起降點。臨海岸的砂道末端停車處是最常用的,然後就是往養牛區的小徑,可以通往梛林後方及養牛區前的草地。這條小徑有我曾用過的另三處起降點,這三處呢,第一個接近砂道的小徑低窪處,在去年六月六日時,就發現有水漫過小徑,那一天通過時祇能從邊邊的草地勉強騎過去。自那天起,我就沒有再用過椰林後方及養牛區的草地了。然後是在去年十二月十三日,又找到知本溼地最北端的荖葉園當起降點,這一處呢絕不會有人干擾我空拍,砂地那邊車子進出挺頻繁的,我不是很喜歡使用。

  為了記錄雜木林帶,我又找了二個起降點,一處是在射馬干溪的小橋上,另一處是今天使用的新起降點小徑-臨砂道的入口處。今天發使用新的起降點,是因為我騎機車尚未到砂地停車處時,遠遠就看到有車輛停放,所以就轉近通往射馬干溪的那條小徑。還沒騎到射馬干溪,就看到小徑的邊邊又出現新增加的草澤,抬頭往海邊看去,椰林正好斜左的方向。心想,不如就用這個地方來起飛好了,而且這邊大概是溼地水泊的三分之一處的位置。

  今天飛一趟知本溼地,除了能見度不太理想外,記錄到的水域面積則是令我頗為開心,水域面積足足有去年同時間五倍面積以上,應該是不止了。從 google 地圖上來看,最接近椰林的小徑東側,現在完全是納入草澤範圍。最靠近砂道的三角型草澤,一直往西側增加水域面積,目前淹水範圍已逼近第二條小徑了。今天飛行的高度大概在七十公尺的高度左右,地面植被的生長情形看得比較清楚。

  從去年十二月十三日時,就一直觀察到射馬干溪的水量大量的流入知本溼地,然後三月三日時靠近砂地的三角型草澤時,發現魚類游動的動靜。今天空拍時,除了環頸雉不斷的鳴叫外,水面魚躍的聲音也是不斷的入耳。知本溼地的水愈多,生態棲地的變化也愈來愈豐富,能夠生養的生物應該也會變得更多樣化。希望,這樣子的狀況能繼續的維持下去,能擁有這一處棲地環境,是我繼續記錄的動力,也是我心靈寄託的所在。

知本溪右側的大砂堆(2016年4月30日)

知本溪右側的大砂堆(20160430日)

  老實說,我並不知道這是做什麼用的,祇是因為在 google 地圖上看到,這個區域好大一塊沒有植被的空地,就打算過來瞧一瞧。
  面積多大,略估一下,長度近一公里,寬度應該有二百公尺以上,堆滿了砂石。是知本溪疏濬工程挖出來的砂石嗎?左岸堤岸也有一處砂石堆,就像利嘉溪出海口左岸一樣,堆滿了砂石。

  台東市的幾條大型溪流,都有這種在河岸堤岸邊堆滿砂石的現象,太平溪太平橋到南王橋段,利嘉溪豐源大橋二側左岸,知本溪這一處。這些土地目前被堆置砂石,以後會如何呢?

鯉魚山市景(2016年4月30日)

鯉魚山市景(20160430)

  四月最後一天,這個月不算今天的話,就祇出動了四趟。原本打算早上要去成功拍礦區,但人懶,白白錯過了亮晃晃的陽光。下午近二點出門時,太陽已躲到雲層後了。

  電池充電了,就一定要飛,所以第一站選定鯉魚山。這次是從正氣北路141巷12弄和正氣北路109巷交叉口的登山道上山,然後往南側走,找了一處接近中間偏南的觀景台當起降點。
四月的植物正在開花,山素英一路掉落在鯉魚山陵線的山道上,銀合歡樹上,烏頭翁的母鳥正在育鶵,從樹下路過,鶵鳥都不會被驚動。綠柚眼覓食的身影不斷,從我起飛到降落,一直在旁邊的樹梢上跳動。

  今天的展望不好,灰灰的,我也搞不懂是不是因為快下雨了。收好空拍機走下步道,一位大哥拿著竹掃帚在打掃木棧道,我向他打聲招呼,他看我背著相機袋,問我是不是去拍照,我當然點頭說是。


  離開鯉魚山後,騎上正氣北路,往下一站前進時,果然飄起雨絲,硬著頭皮前進,希望這祇是暫時的雨絲落下而已。